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紅唇族口腔癌罹患率高得驚人


嚼檳榔是口腔癌發生的主因,臺彎地區每百名口腔病患中,就有88個嚼檳榔。嚼檳榔者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不嚼檳榔者的二十八-一二三倍,拒嚼檳榔是遠離口腔癌的第一步。衛生局籲請民眾,利用健保免費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五十九歲陳先生嚼食檳榔與吸菸多年,戒菸檳三個月,日前因口內有異常腫塊,到醫院接受「口腔黏膜篩檢」,切片檢查確認是口腔癌後,立即住院接受檢查,一個月內接受口腔癌切除手術,並做顯微重建手術,目前復原情形尚好。
衛生局指出,嚼檳榔,除了使牙齒變黑、磨損、動搖、牙齦萎縮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口腔黏膜白斑症及疣狀增生外,還會導致口腔癌。口腔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已成為國內男性十大癌症的第五位,罹患的人數每年逐漸上升中。
中山區衛生所特別提醒民眾,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呼籲民眾珍惜健康的身體,勇於拒吃檳榔,從現在開始,就遠離檳、菸,並定期篩檢口腔黏膜篩檢,減少罹癌機會。
衛生局指出,目前健保免費提供三十歲以上,有吸菸或曾嚼檳榔的民眾,每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篩檢,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治療;民眾如果有超過二周以上無法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以及口內及頸部有不明原因的腫塊,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 符合3項以上應盡快就醫



什麼是帕金森氏症?儘管大眾對帕金森氏症這個病名耳熟能詳,但真遇上了,卻不知該如何是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雅純表示,帕金森氏症是一系列症狀的組合,其症狀有行動緩慢手腳顫抖走路彎腰駝背步伐呈小碎步字越寫越小面無表情等。
吳雅純補充,帕金森氏症除了會有上述情況外,還會伴有長期便祕嗅覺失靈輕度憂鬱睡夢中拳打腳踢失眠肩頸或腰背疼痛等症狀。已逝台灣知名音樂家李泰祥、前世界拳王阿里,以及主演「回到未來」的好萊塢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J.Fox)都為帕金森氏症打響了知名度。
帕金森氏症發展到後期平衡感會下降導致走路不穩肢體也會逐漸僵硬,此外也容易跌倒待在門口停滯不前吞嚥功能變差,需要家人協助。此時,家人應要體諒患者說話慢、回應慢、動作慢,以及對家人不理不睬、聽不懂家人說的話、懶惰,是因受到疾病的影響,絕非故意不配合
治療方面,帕金森氏症一般對藥物反應良好,經診斷後的存活期也長,所表現的各式各樣症狀大多都有相對應的藥物可治,須配合專科醫師指示,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服藥,且藥物應與食物應隔1小時以上服用,以免影響藥物吸收。吳雅純說,巴金森病人發病多年後的,也可能續發失智症,屆時還應接受失智症藥物的治療,以延緩智能退化。
有些民眾以為帕金森氏症會遺傳,吳雅純解釋,帕金森氏症屬退化性疾病,大多不會遺傳。最後,吳雅純提醒,一旦發現有類似症狀,一定要及早治療,接受生病的事實,才是面對疾病的正確態度。

狂塗遮瑕膏蓋黑眼圈無效? 鼻過敏元凶沒找到


全台百貨周年慶火熱開打,眾家業者紛紛推出各式促銷及優惠活動。聰明的消費者無不精打細算,尤其是女性朋友們更趕在周年慶檔期一次購足美妝保養品,而其中又以用來遮蓋黑眼圈的遮瑕類產品最為熱門。但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提醒,美妝只能掩飾黑眼圈,問題依然存在,必須了解黑眼圈生成的原因並加以治療,才是長久之計。
飽受黑眼圈困擾的民眾,總給人熬夜沒精神的刻板印象。然而,黑眼圈之所以會產生,除了經常性熬夜造成眼睛疲勞,眼周血液因循環不佳,而使色素有機會沉澱累積外,鼻子過敏導致鼻黏膜腫大,阻礙眼眶血液回流,滯留在眼眶,而導致眼周遭血管血流時間一長則會造成色素沉澱,而呈現黑眼圈的病症。
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眼眶是由充滿微血管之組織所組成,對長期嚴重鼻過敏的患者而言,因鼻腔內的鼻過敏神經過度發達而特別敏感,一旦受到環境冷熱急速變化的刺激,或是接觸到過敏原,鼻腔黏膜就會持續充血腫大,而造成鼻塞或頭脹痛等症狀,進而使眼眶周遭的血液循環變差,長時間則發生血液色素沉澱而產生黑眼圈,種下黑眼圈的禍根。
李宏信醫師強調,這是因為眼眶四周圍的血流必須經過鼻腔而回流,若鼻甲黏膜過於腫大,就會壓迫血管而阻止血液之回流,產生血液瘀血於眼眶,而後發生血液色素沉澱,呈現黑眼圈的狀況。
此種因鼻過敏問題造成的黑眼圈,就必須針對病因加以治療,即治療鼻過敏引發的元凶,鼻粘膜充血腫大之病根。其實它的病根就是鼻粘膜充滿過多的血管叢及鼻粘膜之神經,因此必須施以神經截除及血管凝固,方能達到根本治療不易復發的目的。
不過,多數民眾總認為鼻過敏發作時,只要使用抗過敏藥物或是鼻噴劑來壓住急性期的症狀就沒事,可是這些鼻過敏症狀往往在停藥後就會復發,且使用時間愈久,用藥的劑量就需要愈大量才能見效,甚至到最後可能因身體對藥物產生抗藥性,而完全無法發揮效果。
既然鼻過敏的發作,是鼻腔內過度發展的神經指揮粘膜內血管充血腫大所造成,只要能將過度發達的神經予以截除並將血管叢凝固,就能減少鼻過敏神經的過度指揮,達到治癒鼻過敏的目的。李宏信醫師說明,目前以最新開發之鼻內電波射頻熱透的技術截除鼻過敏神經及凝固血管新技術,是採內視鏡引導或直接碰觸到鼻腔內最後端的側上方之翼管口(即鼻過敏神經及血管,進入鼻腔之開口),再用射頻電波儀(不必開刀),以低溫熱透方式進行鼻過敏神經截除及血管凝固。患者只要在門診中局部麻醉即可進行,術後症狀約可改善八至九成左右的鼻過敏症狀,甚至連長期因鼻過敏造成的黑眼圈也都能獲得改善,因此受到病人及家屬之讚賞及肯定。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強調,雖然鼻過敏神經截除術可以避免、鼻過敏復發,但日常生活還是應注意避免誘發鼻過敏的因子,除了要注意環境的空氣品質外,也應遠離花粉塵蟎等各種過敏原;飲食上也要對雞蛋、蝦仁、牛乳等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忌口;家中最好也不要鋪設地毯,以免潮溼引發黴菌,宜選用防蟎寢具並每周固定清洗烘乾。如此才能徹底跟鼻過敏說掰掰,不讓黑眼圈有機會再犯。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別再怪錯好蛋!膽固醇過高與吃蛋的關係是?


許多人認為,蛋黃膽固醇很高,高血脂、高膽固醇患者要盡量少吃蛋。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王治元在臺灣醫學會所舉辦的臺灣醫學週系列演講中指出,國外最新研究顯示,高血脂患者吃蛋,並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死亡率,每天吃一、兩顆蛋,並不會產生大礙。
蛋對血脂濃度 影響有限
王治元醫師解釋,部分營養師認為,一顆蛋黃最多含有270毫克的膽固醇,也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可能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不過研究顯示,高血脂患者適量吃蛋,並不會傷害心血管健康,除非一天吃十顆、二十多顆蛋,才可能造成危害,一般人很少這樣吃蛋。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指出,雞蛋雖然含有大量膽固醇,但與反式脂肪、飽和脂肪相比,雞蛋中的膽固醇對血脂起伏影響很小。多數美國人吃蛋時,會搭配煙肉(培根)、香腸、火腿等高鈉加工肉品,或者用反式脂肪烹煮雞蛋,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傷害較大。
健康的人一星期吃7顆蛋 不會有問題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表示,根據美國農業部資料,一顆蛋約含有186 毫克的膽固醇,膽固醇都集中於蛋黃,健康的人,一星期最多吃到7顆蛋,都不會增加心臟病風險,有些研究甚至顯示,吃蛋還可以預防中風
梅約醫學中心建議,若是一般健康民眾一天膽固醇攝取量建議控制在300毫克以內,但若是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患者每天膽固醇攝取量最好控制在200毫克以內,或者只吃蛋白
重點在:反式脂肪、飽和脂肪與糖
對於高血脂患者、一般民眾來說,真正要避免的是反式脂肪、飽和脂肪與減少糖分攝取,飲食中的膽固醇含量反而沒那麼重要。王治元醫師、美國學者建議,想預防高血脂症,除了避免吃反式脂肪,飽和脂肪所占熱量建議不要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食物中的額外糖份攝取量,也不要超過一天總熱量的10%。
王治元醫師提醒,美國學者所建議的額外糖份攝取量不只是果糖、玉米糖漿,也包含蜂蜜、楓糖、黑糖、一般蔗糖等各式糖類。另外,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限制酒精攝取等,也都非常重要。建議衛生福利部應規定食品要標示糖份中的玉米糖漿比率,民眾選購時,才有充分資訊可供參考。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營養師蔡怡瑄教你呷菜補鈣!鈣含量完勝鮮奶


營養師蔡怡瑄教你呷菜補鈣!鈣含量完勝鮮奶
「缺鈣」幾乎是糾纏每個台灣人一生的營養問題,將近100%的高中以下學生沒有攝取足夠鈣質,而成年人也有8成以上攝取不足。「缺鈣」不僅會影響骨骼發育、骨質分解,還會造成骨質疏鬆、提高骨折風險,也與高血壓、情緒憂鬱息息相關。
不過想到補鈣,大家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十之八九都是「牛奶」,不過真的只有牛奶富含鈣質嗎?那有乳糖不耐症、或吃純素的人,該從哪裡補鈣呢?營養師蔡怡瑄告訴你,其實除了牛奶外,也有很多植物性食物是富含鈣質的!
三大缺鈣族群要注意:乳糖不耐、素食、停經婦女
乳糖不耐症者有的人一喝完牛奶就拉肚子,是因為身體缺乏分解乳糖的酵素-乳糖酶,造成未消化完全的乳糖殘留在腸道,引起滲透效應,造成腹瀉;或乳糖沒有消化完全就直接進入結腸,被細菌發酵後生成大量氣體和短鏈脂肪酸,產生腹脹、腹痛、腹瀉的症狀。
素食者純素者不吃乳製品,其實就少了一個很好的鈣質來源,不過乳製品並不是唯一的鈣質來源,有許多植物性食品鈣含量也很高,只不過很多人都沒有特別注意食物的選擇,還有流傳靠喝豆漿補鈣,其實一般豆漿幾乎不含鈣質,除非選擇市售強化鈣質的豆漿,才可能補充到鈣質喔!
停經婦女停經後的婦女體內雌激素含量會快速下降,而雌激素可以幫助骨骼形成、抑制骨質分解,因此女性要注意趁年輕保存骨本,更年期後更要多攝取高鈣食物。
不只鮮奶高鈣 莧菜白菜豆干鈣含量更高
一般動物性食品鈣含量都不高,只有乳製品和部分魚貝類的鈣含量較高一些,而植物性食品中有許多蔬菜、豆製品,鈣含量甚至高過牛奶。各食物鈣含量可以參考下表
 營養師蔡怡瑄教你呷菜補鈣!鈣含量完勝鮮奶
菠菜豆腐湯補不到鈣,關鍵就在「吸收率」
菠菜也是高鈣食物,但是因為富含草酸,會抑制鈣質吸收,導致吸收利用率只剩5%,這也是為什麼想要補充鈣質,不建議吃菠菜豆腐湯,因為草酸也會抓住豆腐裡的鈣,原本滿滿一碗的鈣質,在身體消化利用前,就跟著草酸一起被排出體外了。
因此選擇補鈣食物除了注意鈣含量外,吸收率也很重要,像是十字花科蔬菜鈣質吸收率就高達60-70%,平常可以多補充。
另外,適量蛋白質和足夠的維生素D也有助於提升鈣質吸收喔!
營養師蔡怡瑄教你呷菜補鈣!鈣含量完勝鮮奶
知道有哪些含量多、吸收率佳的高鈣食物後,營養師蔡怡瑄特別推薦這道豆瓣香干小白菜,鈣含量幾乎是一杯低脂奶的兩倍,吸收率也很棒,是非常適合民眾及素食者的補鈣家常菜喔!
營養師蔡怡瑄教你呷菜補鈣!鈣含量完勝鮮奶
豆瓣香干小白菜
食材/小白菜100公克、五香豆干70公克、蔥30公克、蒜頭1瓣、豆瓣醬1大匙、糖、鹽、油
作法/
1.豆干斜切成片、小白菜切段、蔥斜切成段、蒜頭切薄片。
2.起油鍋將蒜片煎香,將豆干丟入鍋中,兩面煎到微金黃。
3.把豆干撥到鍋邊,豆瓣醬放入鍋子空閒處,炒香後再跟豆干拌勻。
4.倒入小白菜後加入剩餘調味料,拌炒熟後就可以起鍋享用囉!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膽固醇低卻中風 最新研究找出元凶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3日電)過去常認為,膽固醇高會導致腦中風,但很多患者明明膽固醇和常人一樣卻也腦中風。最新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中「L5」膽固醇才是腦中風元凶,恐誘發心血管疾病並傷及腦部。
台灣醫學會第109屆總會暨2016年台灣聯合醫學會學術演講會,今天邁入第2天,這篇研究論文獲得李鎮源教授醫學研究青年學者獎。
進行這項研究的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沈明毅今天表示,以往醫界認為「低密度膽固醇」屬於壞的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壁形成動脈硬化、誘發心血管疾病等,不過卻有不少患者明明體內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膽固醇都不高,仍罹患急性腦中風。
沈明毅說,這次研究找來近40名急性腦中風患者,體內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膽固醇都和一般人差不多,但抽血檢驗卻發現患者急性腦中風48小時內,L5低密度膽固醇竟比一般人多出近40倍
沈明毅解釋,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成分中有毒性高、低之分,其中L1至L4毒性較低,對人體影響不大,而毒性較高的L5才是心血管疾病元凶,因此患者即便低密度膽固醇量不高,只要L5濃度高,還是可能引起腦中風。
不只如此,小鼠實驗也發現,L5會透過受體LOX-1破壞內皮細胞,促進血小板活化凝集,是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和血栓的元凶,且小鼠L5濃度越高,腦受損的面積就越高。
沈明毅說,研究成果未來可望用於腦中風檢測,透過檢驗體內L5濃度,判斷腦中風風險。
此外,沈明毅也提醒,有代謝症候群、高血脂與糖尿病,以及長期抽菸的人,體內的L5會明顯增加,因此若想預防腦中風,除了控制慢性病,平時也應少吃高油脂、油炸等食物,避免體內壞膽固醇增加,危害健康。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急性心肌炎 (Acute Myocarditis)

台大醫院小兒部 黃啟南 醫師/ 陳俊安 醫師
急性心肌炎顧名思義為心臟肌肉發炎,發炎的原因最多為病毒感染,包括克沙奇B病毒(coxsackievirus B)伊科病毒(echovirus)腺病毒(adenovirus)。除了感染之外,其他的發炎性疾病(風溼熱或川崎病)自體免疫性疾病或是某些毒物或藥物亦有可能造成心肌炎。
症狀: 心肌炎的臨床症狀相當多樣且多變化從沒有任何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較常見的症狀是無其他顯著原因的心跳加快、或是有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包括胸痛心悸昏厥呼吸喘快發燒異常心音或心雜音等等。正因為心肌炎的表現如此多變化且無特異性,造成急性心肌炎診斷上的困難度很高。
診斷: 一旦臨床上懷疑有急性心肌炎,下列診斷工具可以協助診斷,包括胸部X光、心電圖、血液檢查、心臟超音波、心導管檢查及心臟肌肉組織切片檢查等等。
治療: 治療除了臥床休息減輕心臟負擔之外,常常需要利尿劑、強心劑或抗心律不整藥物協助治療,靜脈注射丙型免疫球蛋白(IVIG)可能會有幫助但實證上尚未有定論;心肌炎的照護需要有小兒心臟科醫師及小兒加護照護團隊的合作照顧。部分嚴重猛爆性心肌炎的病患甚至需要體外循環支持治療(即體外膜氧合器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俗稱為葉克膜ECMO)或者是心臟移植等等。臨床上有顯著症狀的心肌炎死亡率可達22%,猛爆性心肌炎的死亡率甚至可達50%70%。痊癒後的患者仍需長期追蹤,因為心肌炎後的心臟本身有可能在未來產生擴張性心肌病變。

發燒腹瀉喘不停…心肌炎作怪


29歲賴姓女子發燒、拉肚子,擔心傳染給七個月大的嬰兒,趕緊到醫院掛急診,醫師說是感冒,打點滴就讓她回家。她因一夜喘不停,無法入眠,轉到員榮醫院求診;心臟科醫師陳裕峰診斷是急性心肌炎,初步治療後急送台中榮總接手照護,住院幾天後痊癒出院。
昨天賴女到員榮醫院回診,並送上一盆蘭花感謝陳裕峰救她一命。陳裕峰說,秋冬交替之際,常因科沙其、伊科、腸病毒染造成心肌炎,因與感冒症狀很像,容易誤判,心肌炎除有發燒、拉肚子症狀,最明顯是喘不停,「因病毒會侵犯心臟,若未及時適當治療,致死率高」。
十月底,員林市賴姓女子因拉肚子,警覺自己有發燒症狀,到一家醫院掛急診,賴女說,醫師診斷是感冒,打點滴後拿藥回家;因整個晚上坐著喘,躺下也喘,非常難受,一夜無法入眠,才換到員榮醫院看病。
「發覺賴女愈來愈喘,立刻安排心電圖檢查,查出她的房室傳導完全阻斷,但心管無阻塞現象,不是感冒。」陳裕峰說,經進一步檢驗,發現賴女的肺部有積水現象,心肌酵素值更高達21,正常應在0.03以下;她的心臟收縮力仍有61%,心跳卻只有4、50下,診斷是急性心肌炎,建議她住進加護病房。
陳裕峰幫賴女裝上「暫時性心率調節器」觀察,隔天再檢查發現心臟收縮力只剩30%,幸好有調節器,心跳維持在66下,當機立斷,將賴女轉診到中榮接受進一步治療,中榮都準備了葉克膜,幸好經過藥物治療後,病情穩定,沒用上葉克膜。中榮幫她再心電圖檢查,確認房室傳導不再阻斷,完全正常後讓她出院。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冷漠不說話?恐為失智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失智症有很多種,有些類型的初期症狀並不像阿茲海默症的記憶力減退,這時候家屬往往很難接受個案的失智症診斷,某些患者的失智症,是額顳葉型失智症,會讓個案在初期沒有記憶下降,而表現在行為問題上人格轉變或語言功能退化,因此民眾較難將之與失智症聯想在一起。
易怒、社交行為改變、作事品質變差
成大醫院神經科兼任臨床心理師范聖育表示,此類型病人一開始多前往精神科、神經科就診,輾轉求醫後即便是確診,個案與家屬都還是很難接受診斷,而個案的易怒、社交行為改變、作事品質變差等,都常被認為是「蓄意找碴」,不是失智病徵,造成失智家庭日常很大的衝突。
「早發」型失智症,意指發病年齡低於65歲,在這類患者中,以阿茲海默症最多額顳葉型失智症次之,但與老年失智同樣有日常生活功能退化,很多原本會做的事情,例如出門買東西、管理金錢等變成不會做,或者有重複言行、不合時宜的舉止與躁動、自我控制力降低、衝動固執、冷漠等異常精神心理行為。
可能因非典型症狀而延誤就醫
雖然目前並無藥物可以改善額顳葉失智症症狀,家人甚至還可能因為失智症非典型症狀而讓患者延誤就醫,范聖育臨床心理師指出,額顳葉型失智症的行為問題與人格改變像不定時炸彈,無法預測。
家中有失智症患者,照顧者可能突然因此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阿茲海默症若是早期發現多數人可以服用有健保給付藥物減緩退化,早期發現,也能夠確保失智症家庭能夠繼續參與社會,以延緩患者功能性退化。

失眠睡不著?對安眠藥又愛又怕?醫師這樣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常春月刊】慢性病患者害怕吃安眠藥的原因,主要是擔心吃太多藥會影響腎功能的健康,甚至害怕需要走到洗腎的地步,所以,常有不配合用藥的情形發生,但不吃藥又會影響疾病。
 失眠睡不著?對安眠藥又愛又怕?醫師這樣說!
相較於其他的藥物,許多人對安眠藥有所誤解,認為吃安眠藥很丟臉、吃安眠藥會成癮,吃了就會戒不掉、甚至會影響記憶力、會傷肝傷腎臟,因此,有些人寧可夜夜失眠,也不願意吃安眠藥。
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鄔定宇表示,尤其是每天已經得吃很多藥的慢性病患者,當然也會有睡不好、失眠等的睡眠問題,但這些人對於安眠藥卻是又愛又怕。
洗腎多因疾病控制不當
分析慢性病患者害怕吃藥、不想吃安眠藥的原因,主要是擔心吃太多藥會影響腎功能的健康,甚至害怕需要走到洗腎的地步,所以,許多慢性病患者常有不配合用藥的情形發生。再者,慢性病患者也怕安眠藥會有成癮問題,今天吃1顆有效,明天得吃2顆才能入睡,擔心得越吃越多顆才有效,不吃就會睡不著,所以,寧願睡不著,也不吃安眠藥。
藥物的服用是為了控制慢性病,如果過度擔心用藥過量影響腎功能而不服藥,這種因噎廢食的作法,反而不利於疾病的控制。對於慢性病患者最擔心的洗腎問題,鄔定宇表示,造成慢性病患者洗腎的最大原因,往往是疾病本身控制不當所造成,而不是用藥過量而造成洗腎,所以,可別因為怕洗腎而拒絕吃藥。 
失眠睡不著?對安眠藥又愛又怕?醫師這樣說!
醫師做好把關,不怕藥物交互作用
至於慢性病用藥和安眠藥會不會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影響治療效果?門診上會不會發生不同科別的醫師重複開立安眠藥,而造成重複服用過量的問題?對此鄔定宇指出,藥物交互作用的產生確實存在,但透過醫師的詳細問診和健保雲端藥歷系統的查詢,詳細了解病患的用藥情況,就能避免掉許多不必要的藥物交互作用及藥物所造成的傷害
自民國102年健保署開發了健保雲端藥歷查詢系統,系統中記錄醫師處方與藥師調劑用藥,為的就是能夠掌握民眾的用藥資訊,為用藥安全來把關。既可避免病人重複用藥,造成身體危害,也可避免因回收重複領取的藥品,造成的資源浪費及環保問題。
該不該吃藥,由醫師決定
自行到藥局購買安眠藥或在網路上、請國外親友到國外購買安眠藥的風險相當高,而且無法分辨所服用的藥物是不是偽藥,若是不幸吃到摻有毒品的偽安眠藥,不但傷身又傷財。所以,一定要到醫院就診,由專業醫師開立適合的藥物來治療失眠。
到醫院就診時,也別貿然請醫師開安眠藥,得先告訴醫師自己的睡眠狀況,求助釐清問題之後再開藥。同時也要了解醫師的治療計畫,例如安眠藥得吃多久、什麼時候可以停藥等,另外,要請醫師提供非藥物的抗失眠方法,例如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每天定時睡覺和起床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房間要有適當的溫度、燈光和舒服的寢具等,因為光靠吃安眠藥來改善睡眠障礙,並不是長久之計。
失眠睡不著?對安眠藥又愛又怕?醫師這樣說!

養成好習慣,告別夜夜失眠
鄔定宇建議,只要失眠超過1個月以上、經由非藥物治療失敗、因失眠明顯影響生活功能,就應該接受醫師專業診療、遵循醫囑服用安眠藥。而理想的安眠藥必須具備以下10大特徵,包括:
1.快速誘導睡眠。
2.維持恰當的睡眠時間。
3.不改變正常的睡眠結構。
4.精神運動無影響。
5無記憶損害。
6.無耐受性和依賴性。
7.無呼吸抑制作用。
8.無宿醉作用。
9.允許長期使用(6個月以上)。
10.適合特殊人群(老年、兒童、孕婦等)和各種疾病的患者。
可惜世上少有完美的事,目前的失眠治療藥物都無法同時具備這10大優點,因此鄔定宇提醒失眠的人,不可隨意到藥房買藥、不要使用酒精來幫助睡眠、中午過後盡量不飲用咖啡或茶葉、建立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以及尋找專業醫師診斷及治療,才是面對失眠的正確作法



久站、久坐…周年慶症候群恐上身


每年年終各大百貨公司周年慶,不少民眾搶折扣為之瘋狂,常一逛4、5小時,「周年慶症候群」跟著上身,不但腳痛、手麻,連腰背也痠到不行。復健科醫師說,這一個月來因相關症狀求診人數明顯增多,檢查發現因久站、久坐造成的「骨盆前傾」為大宗,不少人在逛完周年慶後腰痠症狀加劇而就醫。
32歲王小姐日前和朋友到百貨公司搶購化妝品、換來店禮,忘了停下來休息;因平常久坐辦公室沒運動,加上穿高跟鞋逛了4、5小時,當下她只覺得腰痠背痛,第二天起床,腰竟然完全直不起來,嚇得趕緊就醫。
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復健科主任李婉琤說,王小姐因久坐少動,外觀看來小腹凸出、腹肌無力、屁股翹,已有骨盆前傾現象,加上逛街過久造成腰部髂腰肌及大腿前側的股直肌過度緊繃,又沒適時放鬆,才導致「歪腰」。當場指導她拉筋、放鬆腰部肌肉等技巧後,王小姐總算能慢慢直起身來。
李婉琤表示,骨盆前傾主要是因久坐、久站、少運動造成腰椎底部的髂腰肌及後臀的股直肌變短、變緊,導致尾骨、坐骨上提,脊椎過度前突,X光上看起來骨頭沒問題,患者卻長期為腰痠所苦,反覆發作就醫。
李說,除了周年慶顧客外,原本工作時就需久站的百貨公司櫃姐,更因這段期間過於忙碌,一站10多個小時,不少已有骨盆前傾的老病號也紛紛回診就醫。
李婉琤提醒,必須久站的服務業及久坐的上班族,每40分鐘就要變換姿勢休息、走動、收小腹,每天拉筋放鬆股直肌、鍛鍊腹肌力量,以減少骨盆前傾狀況發生

睡前1動作,便祕、失眠、腰椎歪都好了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現代人生活步調快,手機不離身,總是無時無刻在接受著大量的訊息,不自覺地保持在情緒緊繃的狀態裡,又有來自工作和家庭的種種壓力,結果就導致了自律神經容易失調,除了常見的焦慮、失眠以及暈眩症狀之外,也會導致腸胃的不適,進而影響到全身的健康。透過一個扭轉動作,既幫助紓壓放鬆,也有助於改善腸胃不適!
腸胃影響全身活力 腸道健康占了人體免疫70% 日本瑜珈老師yuuka表示,在瑜珈的理論中,腸胃是製造能量,讓全身產生活力的地方,這個部位一旦虛弱,就會導致營養和氣力無法運轉全身,不只是腸胃,進而也會產生倦怠,以及各種不適。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近年也有諸多對於腸胃健康的研究,日本東京牙醫大學名譽教授.藤田紘一郎表示,人體的免疫力有70%是由腸內細菌左右,另外30%則是精神,因此如果時常便祕或是拉肚子,再加上累積精神上的壓力,就會導致免疫力低落。 《提振腸胃機能的扭轉動作》 這個動作能矯正腰椎的歪斜,提高腹部以及內臟的血液循環,給予側腹肌肉刺激,對於腰痛也有幫助。 

STEP1.首先仰躺,單腳朝上半身靠近(插畫中的右腳)。
STEP2.右腳的大腿旁,以左手支撐,朝左側倒去。 
STEP3.腳往左側倒去時,扭轉腰部,上半身往反方向的右側扭去。這時,右手在輕鬆的位置放下,臉也朝向右側。 
STEP4.身體保留在扭轉狀態下,緩緩地以腹部呼吸。吸氣時讓腹部膨脹,吐氣時讓腹部凹陷,利用呼吸來為腹部按摩。意識著徐緩深沉的呼吸,持續10次。反方向也重複動作。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膽割掉會怎麼樣?喝蘋果汁能排膽結石嗎?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43期  2010.10.01  作者 : 李佳欣
膽結石引起膽囊發炎,醫生建議割除。坊間盛傳的偏方,可否幫你躲避開刀?
45歲的王太太最近常覺得消化不良,只要吃得飽一點,上腹部就會開始微微地脹痛。某天半夜裡王太太突然感到上腹脹痛的很厲害,持續了一個小時還沒有消失,掛了急診後,醫生發現她膽內有顆結石卡在膽囊出口,引發急性膽囊炎。他說,「如果下次再痛,最好就把膽囊割掉。」王太太嚇一跳,難道膽可以隨隨便便割掉嗎?
親友們紛紛表示不該割除器官,介紹她「食療」,只要每天喝1000cc純正蘋果汁、檸檬汁,七天後空腹吃瀉鹽與大量喝橄欖油,就可以把膽囊內的石頭溶解排出。朋友還說他喝到第5天,上廁所就排出許多細小顆粒。
王太太半信半疑,不過要把多達500cc的橄欖油喝下去,再加瀉鹽,她想了就覺得噁心。
有「石」不一定要治療
膽結石是由膽汁中的膽固醇或膽色素濃縮沉澱後形成的結晶,顆粒細碎的稱為「膽沙」,大至一個完整的顆粒有如酸梅核,稱為「膽結石」。
結石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排出,而且連藥物都不容易對石頭怎麼樣。
國泰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黃奕文說,藥物主要是針對膽固醇成分較高的單一小結石,長期治療效果約只有5成。國人的結石較多色素結石,膽固醇成份較低,所以治療效果不理想,停藥之後也可能會再出現新的結石。
發現有膽結石後,大部分的情況不需要為了預防「後患」而先把膽囊拿掉。「其實有膽結石的人,不少人是沒有什麼症狀,或者只是偶爾有類似胃痛的感覺,」 黃奕文說。
但當有症狀頻繁發生時,就要小心對待了。
若膽內結石卡在膽囊出口後,又沒有立刻回到膽囊,卡住的時間一久,膽汁無法排出,膽囊就會腫脹,引起急性膽囊炎。 上腹部或右上腹可能會持續疼痛超過六個小時,有些患者還會輕微發燒、噁心嘔吐、或者右背部、右肩岬骨疼痛,這時就應該即時開刀割除膽囊。
急性膽囊炎發作後,醫生會建議開刀割除膽囊,主要是考慮到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可能會有併發症。因為反覆膽囊炎,代表膽內的結石是「不聽話」的石頭。「膽囊有結石,表示膽囊收縮功能不理想,就算已成功溶解石頭,新的結石也可能會再產生,」黃奕文說,即使有時候結石只是短暫阻塞膽囊出口後就自動排出或掉回膽囊內,日後造成劇烈疼痛的機會還是很高。
尤其,還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一樣要把膽囊拿掉,並且手術可能更麻煩。
像急性膽囊炎發作時,可能因腫脹太久造成膽囊破裂,這時就要用傷口較大的傳統手術,無法使用新的腹腔鏡微創手術。新手術只會在腹部留下3個零點幾公分的小疤,連血都沒什麼流。
若是膽內結石掉至膽道造成阻塞,則很容易感染細菌,使膽囊化膿,甚至引發敗血症。嚴重時必須先引出膿液,等過幾天感染控制住,再切除膽囊。
蘋果汁排石法,效果難確定
喝蘋果汁、橄欖油化石頭,到底有沒有效果?醫界大多持保守的看法,主要是因為沒有進行過實證的研究,無法肯定療效, 馬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朱正心表示。
至於勇於嘗試「食療」的人,黃奕文認為,只有使用科學儀器如腹部超音波,才能確認是不是真有排出。黃奕文說,很少有藥物或食物能夠直接讓大顆的結石排出細小的膽囊口,食療者看到排便時出現的顆粒,可能是因為喝下的食物配方造成的結晶物。
即使真的有效,醫界也擔心未經檢查或建議就自行食療排石的風險,如果結石卡在總膽管口,還可能造成膽道炎、胰臟炎、或甚至結石掉至腸道引發膽石性腸阻塞。
35歲的陳先生幾次急性膽囊炎發作,醫生建議他割除膽囊,但他認為「大丈夫不可沒膽」,決定咬緊牙根忍痛與結石對抗。可是到了第三年,腹部疼痛的程度愈來愈頻繁,常常半夜痛到醒來送急診。受不了這種麻煩,他最後還是投降去開刀,白白忍了三年的痛。
值得注意的是,忍耐的結果也不一定就能保全膽囊。因為膽囊常發炎,膽囊壁反覆受到石頭的摩擦,膽囊容易受傷、萎縮,最後變成慢性膽囊炎,膽囊的功能其實也喪失了。
變成無膽之徒沒什麼不好
膽囊割除後,對身體的影響最主要是對油脂的消化會較差,「但影響也不嚴重,」黃奕文說。膽囊的功能主要是儲存肝臟分泌的膽汁,當吃到含油脂的食物時,膽囊就會收縮排出膽汁,適時地消化這些食物 。
若沒有膽囊儲存膽汁,一下吃太多油脂類食物時,膽汁無法適時供應,就會造成消化不良或腹瀉。較嚴重的人,醫師會開一些止瀉的藥物或消化酵素以減輕症狀。
但不能期待因此獲得自動排油的「瘦身力」,朱正心說,身體會自我調整,肝臟會逐漸調節分泌膽汁的速度,腹瀉的情況多半只在手術後幾個月發生,只有少數病人會持續較久。
其實國內每年約有數萬人被診斷出有膽結石,但因為多數人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多是在做了健康檢查後才發現。
有些人則是有上腹疼痛的症狀,卻誤認為腸胃的毛病。黃奕文說,因為內臟的痛不容易區分明確的位置,膽與胃、十二指腸、胸腔接近,所以就會感覺像是胃痛或胸悶。要是年紀大的老人,更不一定能清楚描述痛的感覺在哪。
有些病人膽囊發炎了腹部疼痛無法忍受,送到急診,醫生也得花一段時間來排除像是胃炎、盲腸炎等可能原因,最後才發現問題出在膽囊。也有病人是因為感到胸悶痛,而被送到心臟科。
朱正心建議,平時有腹部脹痛的人要注意自己症狀的特徵,送到急診時盡可能給醫生多一點資訊,有助於早點找出問題的原因。
吃太油才會得膽結石?
不少人以為膽內會結石是飲食太油膩而導致,其實是不正確的觀念。 膽汁會結石是因為膽汁內含有膽固醇跟膽色素,當其中一種成份過分飽和的時候,就會逐漸變成結晶。
但是否會結石,主要還是跟個人天生體質有關,目前研究發現三酸甘油酯過高的人比較容易得膽結石,所以醫生會建議有膽結石的人飲食清淡
真正容易影響膽結石的,反而是長期節食或三餐(尤其早餐)不定時的人。膽汁沒有適時地排出,一直停留在膽囊內,就容易因太濃稠而結晶。
其他較易得到結石的原因也包括遺傳女性荷爾蒙較高等因素,懷孕過、且40歲以上的肥胖女性也屬於膽結石的高危險群。也有研究發現,不愛運動的人,較容易有膽結石。
因此,提醒大家把握飲食少油、高纖與定時、定量的原則,努力改善高血脂與肥胖,並且多多運動。
膽囊有瘜肉,會不會變成腫瘤?
不少人在健康檢查後才知道自己膽囊上長了瘜肉。朱正心說,膽囊瘜肉其實很普遍,盛行率約達10%,年紀愈大也愈容易長。
一般膽囊瘜肉不大的時候多是良性的,很少會轉變成腫瘤,除非瘜肉大於1公分,醫生考量有病變的可能,才會建議動手術切除。有些人長了不止一顆瘜肉,但若都小於1公分的話,其實也不需要太擔心。
朱正心說,發現有瘜肉後,只要維持飲食正常,少吃油膩的食物,多運動,就可以了。不過,前一、兩年最好每半年檢查一次,如果瘜肉都沒有持續變大的話,以後每年健檢時再檢查就可以了。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胃痛壓不下來?小心「膽結石」作祟


上腹部持續疼痛卻無法可解,制酸劑或是止痛藥都沒有效果;不管姿勢如何變換,站立、彎腰、躺下都沒有幫助。最後痛得受不了,立即奔赴急診室。經過醫師的診斷及檢查,才發覺不是胃惹的禍!
其實胃所處的上腹部是反射區,很多器官病症都可能反映到這個部位,如果痛的位置很靠近腰,或比較靠兩側,可能和胰臟、膽、肺等器官有關係。

容易被忽略的胃痛惹禍元兇之一:膽結石
膽囊疼痛通常稱為「膽結石疼痛發作」,當膽結石進入膽囊頸或膽管,阻塞膽囊出口時就會發生。在膽囊慢慢收縮的過程中,膽囊的壓力增加,導致持續疼痛,通常還會造成反胃。有時候,即使膽結石停留在膽囊底部,也有些人會出現包括胃灼熱、消化不良或脹氣的問題。
如果醫師懷疑病人有膽結石,會進行以下檢查,以確定膽結石的位置:
●超音波:是一種無痛檢查,過程約15分鐘,偵測位於膽囊中的結石,準確度達95%,但對於偵測已經進入膽管的結石,準確度會大幅降低。
●血液檢查:血液中某些物質的濃度提高,包括膽紅素、鹼性磷酯酵素(alkaline phosphatase)、轉胺基酵素(aminotransferases),顯示膽管可能阻塞。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攝影(簡稱ERCP):檢查時,醫師會以一根有彈性、附攝影機的管子(內視鏡)從上消化道深入膽道總管的開口。如果發現膽管中有結石,通常可運用內視鏡上的小手術工具立即取出。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血糖控制好 眼疾風險降37%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在台灣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且每年以2萬5千名的速度增加,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相當於每8.5個成年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平均每小時就有1.1人死於糖尿病。

全球逾9,300萬人有眼睛病變問題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特別指出,2015年全球有超過1/3的糖尿病患者終其一生會罹患視網膜病變,超過9,300萬人因糖尿病而有眼睛病變問題,罹患視網膜病變的病人都有失明的危險,可是大部分的失明都是可以避免的。
工作壓力大、體重過重、常有肌餓感
現年52歲的陳先生,在38歲確診為糖尿病患,起初使用口服藥物,但因血糖數值一直無法達標,10年前聽從醫師指示,改用口服藥物搭配胰島素注射,後因工作壓力大、飲食控制不當,讓身高172公分的他,體重飆至94kg,甚至還得了憂鬱症。
陳先生43歲那年,在爬坡時感覺非常喘、胸悶、腳也有水腫現象,求診後發現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有一條冠狀動脈鈣化嚴重、管壁變厚變硬、堵塞嚴重,確認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手術後醫師根據他的生活型態、體重過重問題、常有飢餓感等狀況,調整用藥方式,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也建議他隨身攜帶食物預防低血糖。
喝果汁來補充、控制血糖
中信兄弟棒球隊的強力打擊手蔣智賢,在高三那一年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他提到每道比賽期間,大約每2局就會測量血糖一次,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密集監控,只要血糖降低、不在標準值內,就會先喝果汁來補充、控制血糖,這是目前讓他在球場上可以控制好血糖的一個有效方式。
糖化血色素下降1% 腎病變風險降37%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糖尿病平均血糖控制差、血糖波強調,平日必需做好血糖控管,將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控制在目標中,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糖化血色素每下降1%,小血管併發症發生風險,如腎病與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可減少37%,心肌衰弱梗塞風險可減少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