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40歲後常頭痛胸悶的癥結是頸椎!頸後按摩超有效

2016-03-28  林頌凱 醫師
【早安健康/林頌凱(關節退化、運動傷害專科醫師)】「當我跨過四十歲的門檻之後,我的身體開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症狀,我快要被逼瘋了!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覺得我快要得到憂鬱症了。」
麗美是一位家庭主婦,上個月才剛慶祝完五十歲的生日。她有一位體貼負責的先生,還有兩個又懂事又優秀的小孩,小孩們都已經上了大學,而且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在大家的眼裡,麗美有個令人羨慕的神仙家庭,似乎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了。
「我常常覺得很疲倦,作什麼事情都沒什麼動力。但有時候又覺得很焦慮,老是覺得有很多事情都還沒有作好。」…「我的身體好像失去了調節體溫的功能一樣,明明天氣很冷我卻全身冒汗,然後大熱天的時候我卻手腳冰冷。」
大概是四十歲左右,麗美開始容易頭痛,壓力大的時候會頭痛,處在空氣不好的地方也會頭痛。症狀輕微的時候只是單邊頭痛,但嚴重的時候會頭昏眼花,而且還會胸悶。有一次和先生吵架,竟然還氣到喘不過氣來。從那一次以後,她常常會覺得喉嚨好像被東西卡住了一樣,吞口水、吃東西都怪怪的,有時候還會有撕裂的感覺,發作起來整個喉嚨好像被火燒一樣。「每一次去看診,醫師總是說慢慢就會好。…唉,我也找過一些名醫,每個醫生說的都不一樣,好像每看一個醫生就多了一個病一樣。」她吃了很多藥都沒效,她開始擔心,是不是身體裡面長了不好的東西,一直都沒有被檢查出來。
「即使是我老公或小孩說要一起去哪裡走走散散心,我就是提不起勁,根本不想出門,嘴裡說是家裡還有好多事情要忙、有東西要洗。唉,其實我是沒有那個心情,我對我的身體一點信心都沒有。」就這樣,她漸漸變得不愛出門,老是把自己關在家裡。之後朋友的邀約漸漸地少了,她的生活圈也越來越小。
在台灣,有很大部分的中年婦女,都有和麗美類似的症狀,反反覆覆、不堪其擾。看起來是全身性的問題,而問題的癥結竟然是在頸椎!頸椎症候群(頸椎病)可以分成五種類型頸部症狀神經根症狀脊髓症狀椎動脈症狀、以及交感神經症狀。而麗美所罹患的,就是典型的交感神經症狀,也就是中年婦女頸椎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這類型患者的治療方向,首重「頸椎」與「抒壓」。

臨床上X光檢查可以發現,患者的頸椎排列幾乎都有錯位或是歪斜的狀況觸診則是可以摸到其頸後的肌肉群異常的僵硬與緊繃。針對頸椎排列的矯正、還有肌肉筋膜的舒緩,持續性的物理治療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患者必須要很有耐心,因為整個療程常常需要三個月以上。「按摩」是自我保健的好方法,從後腦勺沿著後頸部慢慢往下按(按壓部位大概在頸椎中線兩側兩公分的位置),把緊繃的肌肉慢慢按鬆,在有感覺壓痛的部位可以特別加強力道,但不需要讓自己痛到受不了。每天按壓兩到三次,每次只要五分鐘,效果可以說是快又有效。
至於抒壓,可以從很多方面著手,患者可以選擇任何適合自己的方式。在飲食上,多補充富含維生素A、C、E、鈣、鎂、葉酸的水果或蔬菜(例如奇異果、深綠色蔬菜),含維生素E、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類食物(例如杏仁),患者應該同時避免攝取過多酸性食物(魚肉蛋或是精製澱粉類食物)與油炸類食物
除了食療,改善生活習慣及方式也很重要。這類患者常常是「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與事情的要求都力求完美,但也常常因此讓自己身陷壓力鍋之中。曾經有一位痊癒的患者告訴我:「我是工作狂,但我得強迫自己休息!」的確,休息是最好的方法,尤其是當症狀發作的時候。讓自己抽離原本所處的環境,閉起眼睛作幾個深長的呼吸,或者是到室外透透氣,馬上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運動則是可以治標又治本的好方式,短時間激烈的運動可以消耗身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是治標的第一選擇;而規律的運動習慣則是讓身體放鬆並保持活力,是抒壓的治本之道。
麗美花了半年的時間,一邊接受物理治療,一邊改變飲食習慣,並且和同事一起去上瑜珈課。現在的她,不但不會再頭痛胸悶,而且才和先生出國玩了兩個星期回來。昔日的灰暗日子,似乎已經離她越來越遠。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

維基百科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俗稱蜱蟲病,是由一種新發現的布尼亞病毒導致的傳染病。發病徵候包括發熱多器官衰竭。實驗室測試顯示,此病伴有血小板和白血球減少的症狀。該疾病於2009年首先確認於中國。致病病毒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病毒(SFTS Virus),簡稱「新布尼亞病毒」,屬於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Phlebovirus)。
流行情形
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間,發現病例的中國省份為河南、湖北、山東、安徽、遼寧及江蘇省,大多分布在丘陵、林木區以及山區。該六省共計疑似SFTS住院病患有241位,其中171例確診,21例(12%)死亡,病患多為山林區的農民。在2013年,日本與南韓亦確診數例並有死亡發生。

傳染性
本病藉由長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叮咬人而傳播病毒,自病患住所飼養動物身上的採集長角血蜱後,檢測186隻長角血蜱中,有10隻(5.4%)帶有病毒核酸,但病毒核酸序列接近但不完全相同於患者身上的病毒。流行病學證據顯示病毒可人傳人,急性期病人及屍體血液、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導致感染
臨床症狀
主要症狀有發燒、血小板減少、腸胃道症狀、白血球減少、多重器官障礙,初期死亡率為30%。
實驗室診斷
採集病患血清檢體,最常見的血液學徵象有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診斷方法可直接用RT-PCR檢測病人檢體是否具有SFTSV的核醣核酸(RNA)。或可用血清學方法,使用ELISA等檢測工具來檢測病患IgG抗體力價是否有四倍上升或血清陽轉的情形。
 

日本一女性遭野貓咬傷染病而死

中廣新聞網
日本厚生勞動省證實,住在日本西部一名五十多歲的女性,去年被貓咬了一口之後,感染到以「蜱蟲」為傳染媒介的一種特殊病毒感染症而死亡。這是全球第一例、由哺乳類傳染給人類致死的相關病例(葉柏毅報導)
這種特殊的病毒感染症,叫做「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英文簡稱叫「SFTS」。日本厚生勞動省指出,受感染女性,是去年在路邊,看到一隻虛弱的野貓,想要把它送到獸醫院的時候,不慎遭野貓咬傷了手;而應該是這隻野貓的唾液,帶有蜱蟲,才會把這種特殊的病毒感染症,傳給了這名女性,這名女性在發病後約十天,不治身亡。
日本厚生勞動省強調,由人所飼養的寵物,一般來說很少會被蜱蟲寄生;不過對於寵物做好驅蟲工作,總是很重要。
厚勞省也呼籲日本民眾,在接觸野生貓狗的時候,一定要戴手套等,以避免遭到疾病傳染。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腎臟科醫師:慢性腎臟病,你應該知道的真相

2017-07-21 葉時孟

【早安健康/葉時孟(佑鎮診所-雙RO血液透析中心院長)】慢性腎臟病,你應該知道的真相
什麼是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是健康的腎臟因各種原因受到損傷,漸失去過濾血液和其他原本負責的功能,依其嚴重程度目前分為5期。
喪失的功能包括主要排水、排毒的功能
,還有 原本協助造血、電解質平衡、影響血壓和免疫方面的功能,層面相當廣泛,也不僅僅在腎臟。 
慢性腎臟病已是相當大的社會負擔,目前因為進展至腎衰竭而需要透析(洗腎)的病患在台灣已超過8萬人,不容忽視。美國疾病管制局近期也設計了電子單張,希望喚醒大家的重視,本篇參考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和美國 CDC 資料,整理對於慢性腎臟病最需要的真相供大家參考。
真相一 台灣多少人有慢性腎臟病 ?
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 12%,估算台灣有 300 萬人,即每 8 人就有一人有慢性腎臟病。
真相二 知道自己有慢性腎臟病的有多少比率 ?

很可惜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慢性腎臟病,早期、輕度腎臟病人有 96% 不知道自己有病,甚至於較重度腎臟病的病人也僅一半知道。

真相三 哪些人易得到慢性腎臟病 ?
高風險會得到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包括 三高患者 (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 心臟病和血管疾病、家族病史 ( 如多囊腎家族史 ),其他危險因子如 : 

與生活習慣有關 : 缺少運動、肥胖 和 抽菸
與用藥習慣有關 : 使用來路不明、含馬兜鈴酸的草藥,常使用止痛劑
特定族群 : 老人常合併腎功能退化,高尿酸痛風患者除了可能尿酸直接的影響亦常有止痛藥的暴露 
真相四 最大的原兇為何 ?
目前造成慢性腎臟病的最大原兇為糖尿病
每 3 個糖尿病人就有一個有慢性腎臟病,而造成腎衰竭需要洗腎的原因中,糖尿病就佔了 4 成以上。
真相五 慢性腎臟病不只有腎臟問題 ?
一旦有慢性腎臟病,呈現的不僅只有腎臟的問題,還有伴隨著增高的心臟病、腦中風和死亡率。
真相六 怎麼知道自己有慢性腎臟病 ?很可惜,腎臟和肝臟一樣,是沉默的器官,大部分的情形僅靠身體症狀、身體檢查、把脈是無法知道的。 
之前在 「 我真的有泡泡尿」提過的腎臟病五徵兆「泡、水、高、貧、倦」 ,只有尿液的泡沬可能在 較早期出現,其他的水腫、繼發性的高血壓、貧血、疲倦等都可能要腎臟功能受損較嚴重的時候才會出現。
要知道腎臟功能的狀況只能依靠  抽血 ( 驗血中肌酸酐 ) 和  驗尿 ( 驗尿蛋白 )。

預防慢性腎臟病該怎麼做 ?
那麼要預防慢性腎臟病應該怎麼做? 
高風險族群應積極篩檢 
上述的高風險群應積極篩檢
五控三迴避 
對於三高 (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和 高尿酸合併時常痛風發作、蛋白尿應積極控制。
避免過度勞累、避免感冒和其他感染、避免腎毒性藥物的暴露。
避免感冒感染的積極作為為施打疫苗(如流感和肺炎疫苗)、良好衞生習慣 ( 勤洗手、戴口罩等 ) 和 保持運動習慣強身。
避免腎毒性藥物的作為如勿主動要求醫師打退燒止痛劑,有關非類固醇止痛劑對於腎臟的傷害可見
腎臟,減法的治療 (1) --- 急性腎損傷案例
腎臟,減法的治療 (2) --- 非類固醇抗發炎劑腎損傷
及 Sulindac,慢性腎臟病人的安全止痛藥?
另外如作電腦斷層檢查時顯影劑的使用和某些抗生素使用時可能會有腎臟傷害的風險,需與醫師討論檢查和治療的必要性和風險平衡。
四不一沒有

為了維持腎臟健康,應該不抽菸、不熬夜 ( 避免勞累,免疫低下 )、不胡亂使用藥物、不要憋尿 ( 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和膀胱機能異常  )
另外應飲食節制、維持運動以保持良好體態、沒有鮪魚肚。

健康飲食原則
正常人和慢性腎臟病1、2期 : 三少三多
健康飲食習慣方面,正常人和慢性腎臟病1、2 期應三少三多,即 少油、少鹽、少糖,多喝水、多蔬果、多全穀類食物。
在外國來講,可樂汽水等含糖飲料是很大的健康問題,台灣則流行手搖飲料,需注意過多攝取的含糖量。即使最低的微糖,含糖量也已是每日建議攝取量的2倍,更不用說半糖、全糖等。
慢性腎臟病 3 -5 期 : 三少三低 當腎功能較衰退至 3 - 5 期則因為磷、鉀排出能力降低,亦著力儘量延緩腎功能惡化,應 三少 ( 即少油、少鹽、少糖 ),三低 ( 低磷、低鉀 和 低蛋白 )。
結論與複習
參考資料:

1. 2015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 
2. National Chronic Kidney Disease Fact Sheet, 2017


半年瘦下14公斤!日專家就靠餐前吃15克OO+限醣

日文編譯/陳建甫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起司由於一直以來都給人高熱量印象,在過去流行的瘦身法當中往往被視為節食大敵,然而近年來主打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就能減肥的生酮飲食興起,越來越多醫師出來表示吃起司其實能夠幫助身體燃燒脂肪,日本酪農科學會會長齋藤忠夫更表示,自己靠著每一餐餐前吃起司並限制醣類攝取,短短半年內就瘦了14公斤。  
身為農學博士,研究起司對人體的營養價值超過40年的齋藤忠夫表示,起司除了水分之外就幾乎只剩蛋白質脂質各半,但是這佔了50%的脂肪卻多為中鏈脂肪酸,更含有少部分的短鏈脂肪酸 長鏈脂肪酸吸收速度慢,且易累積成體脂肪
齋藤博士解釋,脂肪酸的長度是依照含有的碳素多寡來分為短鏈、中鏈、長鏈三種。而我們平常食用的肉類、動物油及植物油中大多含有的都是長鏈脂肪酸,在小腸吸收後仍要透過多個管道才會分別被運送至肝臟、肌肉以及脂肪組織,當這些脂肪酸進入肌肉及脂肪組織堆積就會形成體脂肪。
中短鏈脂肪酸吸收速度快四倍,更能幫助代謝內臟脂肪
而中鏈及短鏈脂肪酸則是在小腸吸收後就會被直接送往肝臟,不易形成體脂更具有促進其他脂肪一起燃燒的效果,因此攝取起司反而能夠幫助身體代謝掉更多的內臟脂肪。一般來說,這種不需要消化酵素協助,身體就能自行吸收的脂肪酸,其 吸收速度是長鏈脂肪酸的四倍,轉換成為能量的效率更高達十倍。
對比自然界中相當少見,幾乎僅存在於乳脂肪、醋中的短鏈脂肪酸,中鏈脂肪酸則多存在於椰子油、棕櫚仁油、動物乳脂肪以及人類母乳中,因此飲用母乳也可以幫助嬰幼兒消化、協助身體吸收維生素及礦物質。然而無法食用母乳的成年人,靠著食用起司來攝取這種易燃脂的脂肪就成為了瘦身的關鍵。
中鏈脂肪酸不易變質,可加熱也可長放

而日本油脂博士笠井通雄也表示,比起加熱到160℃就容易氧化變質的長鏈脂肪酸,中鏈及短鏈脂肪酸甚至能夠加熱至200℃都不易變質,也因為其不易與氧結合,保存期限也較一般油品來得更長。
齋藤博士則補充,俗話雖然說油水不容,但是油與水間的融合其實取決於碳素數量,因此碳素越少的中鏈及短鏈脂肪酸其實是相當容易與水結合的。以富含短鏈脂肪酸的醋為例,就常常被拿來製作成醋水,很少聽到兩者不相容的情形。風靡全球的奶油咖啡也是利用了奶油易與水結合的特性,稍微攪拌之後就可以將品質極佳的脂肪融在飲品中協助身體燃脂。
起司中還有酪蛋白鈣,吸收效率高更能預防肥胖
此外,齋藤博士更表示起司中還含有一項具有高燃脂力的營養成分,那就是鈣,由於攝取鈣質可以協助體脂肪燃燒並且避免三酸甘油脂堆積,因此攝取高鈣食物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可以幫助減重的重要飲食方針。
然而食物中所含有的鈣化合物也會因為結構差異而在體內不同的部位作用,以小魚乾等魚類食材為例,其中含有的磷酸鈣就是造骨及強化牙齒的材料來源,而起司等乳製品中的鈣則屬於 酪蛋白鈣,身體的吸收效果及使用效率較高,也使得食用起司更能預防肥胖。
飯前15分鐘吃10~20公克,易飽又促進燃脂
齋藤博士建議民眾在每餐飯前15分鐘食用10~20公克的起司,就能夠有效減少接下來吃飯時的進食量,也能促進飯後燃燒脂肪的能力。而市面上的起司產品主要可以分為未加熱殺菌、富含活乳酸菌的天然起司與加熱殺菌過、乳酸菌多已死亡的加工起司兩種。 腸胃較為脆弱者特別建議食用富含乳酸菌的天然起司來協助整腸,但是起司主要減重的功效仍是來自脂質及鈣質,因此若是天然起司較難取得,也可以考慮以加工起司代替。

薑黃竟然輸了?美研究:吃這水果一個月減40%壞膽固醇

  張維庭/編譯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香甜美味的蘋果富含多酚、維生素、膳食纖維等營養,熱量不高又有飽足感,還能滿足節食中嗜甜的口腹之慾,是日本女生減肥的得力助手,同時,自古以來西方也流傳著「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這句諺語,美國的大學研究指出,蘋果的確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而且一個月內就能看見顯著效果!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進行了一項實踐,將40~60歲的51名健康成人分為三個群體,第一組一天吃一顆蘋果、第二組吃含有蘋果萃取多酚成分的營養補給品、第三組則是給予安慰劑,三組持續服用了一個月。
實驗結果發現,食用蘋果的第一組,壞膽固醇減少了40%,比起食用補給品的第二組效果更好,而食用安慰劑的組別則是毫無任何變化。
體內的壞膽固醇過高,會囤積在血管壁造成動脈硬化,進而造成各種心血管疾病,壞膽固醇和自由基產生反應時,還會產生發炎反應使體內組織受損。主導這項實驗的營養學教授羅伯特·迪斯沃斯特表示,這項實驗證實了蘋果對於降低氧化壞膽固醇的效果,比起綠茶、蘋果萃取物、薑黃等等抗氧化劑的效果都還要更佳
而根據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農業・食品産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的一項臨床研究也指出,一天食用1.5~2顆蘋果,連續三周之後,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平均減少21%,脂肪含量越高的人效果越明顯,也就是蘋果具有能讓中性脂肪正常化的作用。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老是被尿意吵醒?日研究:做1件事就能改善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隨著年紀的增加,夜間被尿意吵醒讓人起來上廁所的機率也會增加,雖然很多人會覺得頻尿是因為膀胱退化所導致的,但是近年來陸續有研究指出,夜間頻尿其實跟心血管能力以及鹽分攝取有關係。日本長崎大學醫院的研究團隊則在今年公布了一項實驗成果,發現減鹽就能夠有效降低夜間頻尿次數 味覺退化讓鹽分攝取過量 更容易喝太多水
率領研究團隊的泌尿科醫師松尾朋博表示,隨著高齡者的味覺退化,他們很容易在日常飲食中不自覺地攝入過量的鹽分,也間接導致口渴而提高了飲水量。到了夜間自然排尿量也會有所增加。依照日本厚生勞動省所頒布的《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中,明確指出了男性一日鹽分攝取應該控制在8公克內,女性則應控制在7公克內,我國衛福部則建議民眾每日攝取鹽分不要超過6公克
然而研究團隊實際調查321名中高齡者後發現,有223名民眾每日攝取的鹽分達到11公克,遠超出建議標準;剩下的98名民眾雖然每日鹽分攝取量較低,但也平均達到了9.6公克。研究團隊便就此調查結果將這兩批民眾分別進行減鹽及增鹽飲食指導,觀察12周內的夜間排尿量變化。 
減鹽3公克 每晚平均排尿次數少1次

每日攝取鹽分量嚴重超標的223名民眾在限制每日鹽分攝取不超過8公克後,每晚平均的排尿次數從2.3次銳減到1.4次,而夜間排尿量也僅佔整日排尿量的27.7%;每日攝取鹽分些微超標的98名民眾則將每日鹽分攝取量增加至11公克,結果每晚平均的排尿次數則從2.3次增加到了2.7次,夜間排尿量更佔了整日排尿量的30.5%。
鹽分攝取過量還會刺激交感神經 尿量就增加
長崎大學表示,鹽分的攝取過量也會影響體內的一種荷爾蒙,兒茶酚胺的分泌,由於兒茶酚胺會與交感神經作用而提高緊張感並增加尿量。因此減鹽者不論在膀胱壓迫感、漏尿次數、殘尿感、下腹疼痛跟尿道炎等生活品質調查下,都明顯能感受到睡眠品質提升且身體變得健康。
辛香料、碳酸飲料、水果也都要控制攝取
此外,松尾朋博也表示夜間頻尿有三成與糖尿病、高血壓、腦梗塞、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慢性疾病有關,而這些影響排尿量的慢性疾病都能透過減鹽來改善跟預防,因此減鹽還能減輕身體負擔來幫助膀胱不會感受到壓迫。除了鹽分之外,辛香料跟咖啡因的過量攝取也會導致排尿量增加,糖分攝取也同樣會使手腳更容易冰冷而出現水腫,因此民眾在日常飲食中也要注意,不要攝取過多碳酸飲料及高糖分的水果,如香蕉、蘋果、水梨及哈密瓜等。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胰臟炎:從上腹痛到背部,嚴重併發症恐致命

李翊慈
【早安健康/李翊慈】 「自我消化」引發劇痛,不僅痛,還可能致命。
胰臟炎是指胰臟發炎。主因在於胰臟本身分泌的消化酵素(胰臟會分泌脂肪酵素、澱粉酵素及胰蛋白酵素到十二指腸以便消化食物)被活化、被堵住無法注入十二指腸而回流胰臟造成胰臟自我消化。

 好發族群
1、膽結石患者。
2、酗酒人士。1+2占90%以上
3、三酸甘油脂太高。
4、血鈣過高。
5、會影響胰臟的遺傳性疾病。

嚴重併發症
1、急性胰臟炎來得快,去得快,85%~90%急性胰臟炎病人可自行痊癒,少數嚴重病患有極高的死亡率。
2、若轉變為慢性胰臟炎,患者會因為胰臟長期性發炎導致內分泌功能不足而發生糖尿病
3、慢性胰臟炎也可能因為長期發炎而導致胰臟癌

有哪些症狀
1、上腹部發生持續性、隱隱的鈍,並且擴散放射至背部
2、進食油膩、油炸、高脂肪食物、俯臥姿勢疼痛會加劇。
3、屈膝彎腰疼痛會減輕

如何檢查與診斷
1、問診。
2、合併抽血檢查。
˙白血球異常增加
˙血糖上升
˙血清澱粉酵素、脂肪酵素數值上升3倍以上
˙血清鈣濃度降低
3、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亦能輔助診斷。

治療方式
1、一旦確診,需立即住院、禁食,搭配點滴與止痛劑為主。
2、若是膽結石阻塞總膽管所導致的胰臟炎:
˙當下的治療需將堵塞住的結石取出。
˙終極的治療則是將膽囊預防性切除,以一勞永逸。

如何預防
1、到目前為止,胰臟炎並無相對應的治療藥物,只能從預防著手。
2、只要是因喝酒而發生過急性胰臟炎的病患,遠離酒精絕對是第一要務。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SGLT-2 inhibitor會增加骨折風險



2015-9-13
最近糖尿病相關用藥可能需要去拜個拜,FDA又有相關警訊了。
美國時間 2015年9/10 FDA發布一則關於最新一類糖尿病用藥,鈉-葡萄糖共同轉運蛋白2 抑制劑 (SGLT2, 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中的 Canagliflozin的藥物安全警訊,提醒 Canagliflozin可能導致骨折風險增加 (increased risk of bone fractures)、骨密度降低 (decreased bone mineral density),並加註在仿單警語。
會有這樣的警訊源自於 9篇平均追蹤 85週臨床試驗統合的結果,使用 Canagliflozin 100 mg和 300 mg的組別比起未使用的組別 (placebo or active comparators)有較高的骨質發生率 1.4 : 1.5 : 1.1 (每 100人/年),開始用藥後 12週就有可能發生。
一篇收納平均 64歲 (55-80歲) 714位糖尿病病患的雙盲隨機對照試驗,追蹤兩年,使用雙能X射線骨密度檢測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測骨質密度 (BMD, Bone mineral density),發現使用 Canagliflozin 100 mg和 300 mg的組別比起未使用的組別,髖骨密度降低 0.9%和 1.2%,腰椎骨密度降低 0.3%和 0.7%。
美國 FDA在 2013年三月核准 Canagliflozin時,不良反應 (Adverse Reactions)的部分就有提到骨折風險,這次更是加註在警語部分 (Warning and Precaution)。
由於 Canagliflozin目前台灣還未核准,大家應該更想問一個問題,那另外兩個台灣有的 SGLT2抑制劑呢?是否有 class effect?
Dapagliflozin (Forxiga 福適佳,院內有進)和 Empagliflozin (Jardiance 恩排糖),美國 FDA仍在評估中。
在目前的仿單內容,Dapagliflozin有提及在 stage 3 中度腎功能不全 (eGFR 30-60 mL/min/1.73 m2)的病患使用,有較高的骨折風險,10 mg組 9.4% (8/85人),5 mg組 6% (5/83人),安慰組 0% (0/84人)。Empagliflozin則是沒提到這方面的資訊。
————觸類旁通分隔線————
最後,考大家一個國考可能會考的問題,哪一個糖尿病用藥可能導致骨折風險增加,答案別忘了是 Pioglitazone (Actos 愛妥糖)喔~
在平均追蹤 34.5 個月的 PROactive trial中發現使用 Pioglitazone和較高的骨折風險相關,使用 Pioglitazone的女性,骨折發生率為 5.1% (44/870人),沒使用者為 2.5% (23/905人),骨折類別為下肢及遠端上肢的骨折。
201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 (AHA,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治療指引已建議 TZD (thiazolidinediones)類藥物,包刮 Pioglitazone,避免使用在有骨折風險的病患。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高血壓傷"心" 失智風險高5倍

華視影音 2017/04/17

有超過430萬人罹患高血壓,容易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外,他們罹患失智症機率更是一般人的2到5倍,大林慈濟醫院中醫團隊研究發現,高血壓病患同時接受中西醫控制血壓,罹患失智症機率可以降低至65%,這篇研究目前已經被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同時也是國際上第一篇,中醫治療降低高血壓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的世代研究。台中一名罹患失智症的老爺爺,一走出家門就忘了回家的路,甚至誤闖國道好危險,根據統計,去年台灣的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26萬人,要如何預防失智症,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研究證實,高血壓的病患,如果同時接受中醫藥方及針灸治療,併發失智症的機率能降到65%,尤其有四個穴道對益智醒腦很有幫助。在家也可自己按摩,包括頭頂的百會穴、四神聰穴,還有耳朵的耳神門穴、內分泌穴,都有助於延緩記憶力衰退,中醫認為老年人腎精虛衰,而高血壓是肝腎陰虛,有頭暈目眩頭痛口乾症狀,腦部容易有痰濁血瘀積滯,逐漸失智,透過中醫藥物治療和針灸輔助,可以降低失智症風險!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早餐不吃竟會脂肪肝!吳明珠:戒除6惡習,養肝才不費力

【早安健康/吳明珠(吳明珠中醫診所院長)】養肝前,先來看看自己有沒有什麼傷肝的壞習慣,戒除壞習慣,養肝才不費力。
▵不吃早餐
肝屬於消化系統,負責代謝營養素及蛋白質,身體經過一夜的休養後,新陳代謝重新啟動,急需補充能量,早餐就是最重要來源,五臟六腑都等著開工,可是主人不吃早餐,就像汽車沒有汽油,怎麼動得了?

如果肝臟經常處於空轉的階段,偏偏又得供應養分給其他器官,肝就會生氣,因為沒早餐可代謝,還得釋出儲存的肝醣提供大家使用,到了中午,也容易因此而感覺特別餓,吃得就多,消化不了多餘的養分,只好轉成脂肪儲存,肝臟的工作加重許多,久了就變成脂肪肝。

▵熬夜、睡眠不足
《黃帝內經.素問篇》提到:「人臥則血歸於肝。」人在睡眠時,眼睛閉上時,肝臟才開始休息與復元。以中醫經絡觀點而言,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三點,血液流經肝經,此時讓身體完全的休息。然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晚睡、熬夜,再加上睡眠不足,讓肝每天都得不到完整的休息,血無法回流到肝臟。長久下來,自然就會造成肝的氣血不足,長期累積下來,肝就會抓狂發火,大冒肝火下,人的脾氣變差,心情自然跟著不美麗。

▵抽菸
抽菸傷害的不只是肺,也傷肝。本草綱目提到:「火氣熏灼、耗血損年,人不自覺。」指的就是,抽菸讓人易上火,耗損人的血氣。抽菸對肝來說,就是毒物,想想,天天抽菸的人,肝臟得經常幫忙排毒,抽菸已傷血氣,肝除了忙著替人體補充血氣外,還得忙著排毒,工作加倍,卻得不到足夠休息,你說肝應不應該生氣呢?

▵喝酒過量
中醫認為,酒為諸藥之長。有散寒氣、通血脈的作用。《黃帝內經》也提到,「辛入肺,酒味辛,先入肺,肺與大腸相表裡,飲酒應取其升陽發散之性,使陽氣上升,肺氣更強,促進氣血流通。」適量飲酒確有好處。但是,酒喝多就傷身,肝臟首當其衝。

 酒精一進到人體,肝臟就忙著工作,先是解毒、排毒、把血液毒素分解掉後,再產生新鮮乾淨的血,一旦酒喝太多,肝臟的工作負荷也加重。酒精的毒性會損傷肝細胞,降低肝的工作效率,所以,酒喝愈多,會愈容易醉,經常喝,肝臟擋不了酒精的毒時,就會變成酒精性的肝病,進而轉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過胖
肥胖也會造成肝的負擔,尤其是飲食上不節制,總愛大魚大肉、奶油高熱量等。這些食物難以消化,讓人體出現多餘能量。這時我們身體的保衛大將軍肝,就會出面去擋下所有脂肪,以保護其他內臟。所以,有句話說「胖人先胖肝」,就是這個原因,一旦長期累積下來,就會形成脂肪肝,這絕對是一種病,長此以往,將可能誘發肝炎,嚴重者引發肝纖維化,繼而發展成肝硬化、肝癌。

▵過勞
過勞是很多人肝病主要原因,尤其在上班族,工程師等等,一上班之後,就坐在位置上,盯著電腦螢幕看,忘了休息、忘了上廁所,甚至還忘了吃飯喝水,簡直是一種慢性自殺。肝藏血,肝主目,肝要有足夠的血,才能夠去執行工作,讓眼睛有神,看東西清楚。問題是在過勞的情況下,肝一直在消耗能量,久了發出警訊,眼睛乾澀,久坐手腳不靈活。如同《黃帝內經》講到,「春夏秋冬,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許多人都不重視肝發出的警訊,身體過勞除了讓肝負荷加重,也會產生毒素、有害身體的物質,肝臟是解毒器官,也是第一個去對抗毒素的器官,多面夾攻下,肝臟一旦戰敗,就會引發突發性的疾病,如猛爆性肝炎等等。

引發大腸癌的4個誘因vs.4類地雷食物


文/Fooding台灣好食材編輯‧資料提供/賴怡君營養師‧攝影/王耀賢
衛福部國健署2016年4月公布,大腸癌已連續八年,蟬連國人發生癌症人數最多的首位,和飲食與生活習慣很有關係!壓力大、熬夜加班,以及長期不健康的飲食模式,都會影響我們的消化道以及排泄功能。賴怡君營養師幫大家整理了4個引發誘因與4類危險食物,必看!
《長期不健康飲食模式,影響消化道及排泄》
大腸癌已連續七年,蟬連國人發生癌症人數最多的首位,每年新增患者超過1萬4000人,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營養師賴怡君表示,國人罹患大腸癌,通常與高頻率的攝取燒烤油炸、紅肉高脂低纖型態飲食有高度相關再加上不愛運動工作壓力大熬夜喜沾菸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才讓大腸癌成為台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
賴怡君營養師說,忙碌上班族常常充當「老外」(三餐老是在外),總是倉促的買個點心或便當果腹,甚至有時只是買杯「含糖飲料」充飢。網路瘋傳十大恐怖美食,包括漢堡薯條+可樂、排骨飯+珍奶,鍋貼+豆漿等,雖然有些「危言聳聽」,卻也點出外食族的健康隱憂。
由於平日生活壓力大,上班族最常以「聚餐」形式紓解壓力。回想一下,您曾經點了那些食物? 也許來個油炸拼盤、烤肉串、焗烤、排餐、或義大利麵,餐中口渴、來個氣泡飲料或是酒精飲料等。
賴怡君說,雖然「聚餐」偶爾為之,但在平時高壓力、少蔬果及倉促果腹(未認真挑選食物)的情況下,長期不健康的飲食模式,已深深影響我們的消化道以及排泄功能。
《飲食中誘發大腸直腸癌的4個危險因子》
1.高脂肪與高膽固醇:高脂肪飲食會產生較多的膽酸,膽酸到了腸道會被細菌分解產生二級膽酸(致癌物質),刺激腸壁,易促使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建議減少紅肉、加工肉品的攝取
2.酒精性飲料:酒精雖非致癌因子,但卻是很好的輔助或共同致癌因子,也能促進腫瘤生長。應少飲為妙。依據美國心臟學會對飲酒的建議,男性不宜超過2個酒精當量(drinks/ day),女性或65歲以上的一般人不宜超過1個酒精當量(每一酒精當量為15公克,約相當於啤酒360毫升,葡萄酒100~120毫升,白蘭地等烈酒25~35毫升)。
3.蔬果攝取不足:增加蔬果攝食量,可減少大腸癌發生率。食物中的纖維素會增加糞便團塊體積,稀釋致癌物,及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致癌物與腸壁接觸時間。
4.鈣質不足:鈣質會與腸道中之膽酸、脂肪酸結合,形成不可吸收的鈣鹽,降低膽酸與脂肪酸的作用,進而減少致癌的機會。
《四類危險食物》
(註1) 甜食、零食、烘培食品:丙烯醯胺,是一水溶性乙烯基單體(vinyl monomer),可在某些食品烹煮過程中產生、也可在抽煙煙霧中發現。食物中只要含有胺基酸和還原醣,經高溫加熱便很容易藉由梅納反應,產生丙烯醯胺。丙烯醯胺在1994年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2A類可能致癌物」,代表在動物實驗上證實可能致癌和具神經毒性,雖流行病學證據還不足以確定對人體有致癌性,但仍須謹慎攝取。除了平時避免高頻率的攝取烘培食品、油炸澱粉類(如薯餅、薯條)之外,烹調採用低溫料理亦可減少此有害物質。
(註2) 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 HFCS),簡稱玉米果糖。主要由基因改造玉米製造的,因此成本很低。玉米果糖已經上市40年了,由於價格便宜, 漸漸為廣大的食品及飲料業者採用來取代高價的蔗糖。目前市面上大多數含糖飲料,都含有大量玉米果糖。攝取過量會產生更多健康危害,如三酸甘油酯升高、脂肪肝、代謝症候群(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血管疾病、失智甚至癌症。
(註3) 紅肉及其加工品: IARC於2015年10月發布,將熱狗、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品,列為與香菸和石綿同級的第一級致癌物,可能引發大腸直腸癌,紅肉則被列為第二級A類(2A類)致癌。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吃地瓜瘦身你做對了嗎?3大關鍵Q&A報你知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剝開熱呼呼的地瓜,一口咬下,滿口的香甜滋味,讓人既滿足又感動!除了可口美味、適口性佳外;地瓜高鉀、低GI值及高纖,以及食用後易有飽足感的特性,更是讓人愛不釋手的關鍵。雖然地瓜營養豐富,想要靠吃地瓜瘦身,到底該怎麼做才對呢?且讓專家針對民眾常見的3大Q&A一一解答!
吃地瓜瘦身你做對了嗎?3大關鍵Q&A報你知
香甜地瓜營養豐!高纖高鉀,有利增飽足、消水腫
地瓜為什麼被多數人視為有利減重瘦身的優良食材?根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顯示,以民眾最常見的紅肉地瓜來說,每100公克熱量為113大卡,膳食纖維含量為2.4公克,可謂高纖食物的一員,適度食用有利增加飽足感。
除了高纖特性外,每100公克的地瓜同時更含有高達300毫克的鉀離子,適度攝取能幫助人體維持身體中鈉鉀離子的平衡,進一步發揮消水腫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雖然屬於全榖根莖類食物的地瓜主營養成分還是澱粉,不過,由於地瓜中所含的澱粉多為難以在小腸被消化利用「抗性澱粉」。因此,攝取的熱量比吃進去的低;而且因為消化吸收慢,將地瓜取代部分主食,確實有利攝取更多的膳食纖維、提升飽足感、避免過度進食,也有助於維持血糖恆定。
想透過吃地瓜輔助減肥?3大Q&A非知不可
想靠吃地瓜瘦身該怎麼做,由素人天然食研究會所著、王玫君中醫師審訂的《地瓜粗食養生書》一書中就特別針對民眾常見的3大疑問,一一解說:
建議有瘦身需求的民眾食用地瓜時,還是要適度與白米飯、白麵包等食物等量替換。
Q1/地瓜升糖指數低,多吃不會胖?
升糖指數主要指的是食物吃進人體後,對於血糖升降值的影響。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在吃下肚後,容易讓血糖急速上升。而身體為了將多餘的糖份帶去細胞,就會分泌較多的胰島素。所以,才會出現一種說法是,升糖指數越高的食物,越容易刺激胰島素分泌,使吃下肚的熱量轉變為脂肪;而升糖指數低的食物,較不易引起這樣的機轉,而相對不易使人變胖。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如此,地瓜仍屬於澱粉類食物的一員,食用太多,還是容易攝取過多熱量,造成肥胖。以超商販售的地瓜為例,半個手掌大(200公克)熱量就有226大卡,快逼近1碗白飯(280大卡);若吃下2條熱量就過高了。
因此,建議有瘦身需求的民眾食用地瓜時,還是要適度與白米飯、白麵包等食物等量替換。千萬不要因認為吃地瓜很健康,就毫無節制的把它當作配菜或零食大啖,或是餐餐都以地瓜為主食。
Q2/想透過吃地瓜輔助減肥,吃烤地瓜還是蒸地瓜好?
由於地瓜烘烤的過程中,容易讓地瓜皮變得較乾、硬,讓人不易把將有高營養價值的地瓜皮一起吃進肚。再加上,相較於蒸煮方式,地瓜在高溫烘烤下,也容易使地瓜皮中富含的植化素流失。因此,建議可以把地瓜以蒸煮的方式食用,更有助增加地瓜皮的適口性
將烤好的地瓜放進冰箱,變成冰地瓜後再食用。如此一來,就能把地瓜中的澱粉轉變成人體較不易吸收的「抗性澱粉」,降低人體的吸收率。
如果還是喜歡吃烤地瓜,民眾不妨可試著將烤好的地瓜放進冰箱,變成冰地瓜後再食用。如此一來,就能把地瓜中的澱粉轉變成人體較不易吸收的「抗性澱粉」,降低人體的吸收率。根據歐洲實驗發現,抗性澱粉的吸收率與消化率,都比一般澱粉來的差,甚至可以降低消化率到42%,甚至連帶在熱量的吸收上也會減少約50%,可謂民眾的另一食用選擇。
Q3/想透過吃地瓜輔助減肥,帶皮吃比較好?
地瓜皮中含有相當豐富的膳食纖維蛋白多醣體礦物質等營養物質。適度攝取有利人體降低血中膽固醇保持血管彈性降低血壓。所以,若民眾能接受地瓜皮的口感,建議地瓜還是連皮吃最好。
而為了增加地瓜皮的適口性,不妨可選擇用蒸的,或煮的方式來料理,會更容易入口。此外,食用時若能充分增加咀嚼次數,更有利刺激腦部中樞神經,發揮提升飽足感的效果,避免吃下過多食物。
【貼心小叮嚀】:
雖然適度以地瓜取代白飯,對於減重瘦身確實有所助益,不過,要提醒的是,想要成功擁有健康體態,除了從飲食著手外;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三餐定時定量、均衡飲食,才是真正杜絕肥胖上身的不二法則。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跟便祕說掰掰!蜂蜜水、地瓜葉水這時喝最有幫助

李寧 營養師
【早安健康/李寧(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營養師)】便祕是大便祕結不通,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或糞便質堅硬,排出困難;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症。便祕的發生,有時是暫時的,當引起便祕的原因消除後,大便就正常了。如果便祕時間一久,則易導致一系列不良反應,出現頭痛、頭暈、食欲缺乏、腹脹、腹痛、乏力等。較長時間的便祕,還可致肛裂、痔瘡等疾病。所以,我們在把好病從口入的關同時,也要重視糞便「出口」的通暢。如果「出口」不暢,就會影響「進口」的質和量。除了會吃,你還要會喝,跟便祕說掰掰。
在胃腸功能正常的前提下,糞便的性狀及其數量的多少,主要取決於食物的種類和數量。尤其是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對於糞便的形成及排出至關重要
因此,消除便祕,需要在平時的吃吃喝喝中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使得形成的糞便達到一定體積,從而刺激腸壁產生蠕動而排便。膳食纖維還可刺激大腸黏膜黏液細胞分泌黏液,保持腸道滑潤,利於糞便通過。
遠離便祕喝什麼好呢?
★ 富含益生菌的飲品
這類飲品主要是優酪乳。乳酸菌的分解產物是乳酸,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幫助增加有益菌的數量,透過調節菌群及腸道的代謝作用來改善人體的便祕和腹瀉
★ 多喝水
水是解除便祕的載體。水可滋潤腸道,促進大腸正常蠕動,每天飲水量的多寡可直接影響大便的形成及排便的通暢。當飲水量明顯不足時,腸道內水分隨之減少。好比河裡水少,船隻會擱淺不能航行一般,腸道缺少津液的滋潤,大便豈能通暢?每天2~3 小時喝一次水,外出不忘帶水。晚上起來小便後喝幾口水,每天早上解大便前喝較多的水。多喝水的目的是防止大腸乾燥。
★ 對腸道有潤滑作用的飲品
⁎ 薯葉水:到菜市場選購新鮮番薯葉兩束,煎湯一碗飲之,若將薯葉渣用油鹽調味當菜吃,效果也好。如果沒有新鮮的番薯葉,可在夏季曬乾,貯藏,需要時取出煎服,其效果和鮮品一樣。
⁎ 蜂蜜牛奶洋蔥汁:牛奶250 毫升、蜂蜜60克和蔥的絞汁少許一起放鍋中煮,每天晨起空腹時喝下,才能達到效果。若是腸胃衰弱的患者,千萬不要突然喝冰涼的牛奶,這會引起下痢,必須小心。
⁎ 蜂蜜水:有習慣性便祕的人,如能每天早晨空腹時飲用一杯蜂蜜水,大有幫助。蜂蜜有滋潤的功能,能滑潤腸管,幫助排便。但是並非每個人都能長期飲用,蜂蜜對皮膚乾燥的人或老年人較適合。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人工甜味劑會引發糖尿病?專家這樣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台灣東販】感受甜味的藥
這個單元要探討甜甜的藥……當然不是止咳糖漿那一類的甜藥,而是人工甜味劑。人類對於人工甜味劑的甜味,到底有什麼感覺?
人工甜味劑會引發糖尿病?專家這樣說!
味覺與幻覺一樣都和受體有關
在第2講「引發幻覺的藥」裡曾說明過,人類產生「某種」感覺時,多和受體有很大的關係。受體是接收到某種刺激時,能將這些刺激轉換成可使用資訊的工具,因此不只有中樞神經興奮劑,就連對甜味也有專用的受體。在包含甜味在內的味覺領域裡,外來的物質能直接與體內的受體產生反應,一般認為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而且至今仍不得而知其運作機制……這就是現況。
甜味=有營養=好吃 腦就是很想要糖分!!
目前味覺被分為「甜味」、「苦味」、「鹹味」、「酸味」、「鮮味」等五類。岔個題外話,有些人認為其實應該還可追加「鈣質味〈喝牛奶等物時感覺到的味道〉」、「油味〈鮪魚和巧克力的美味〉」、「清涼味〈薄荷與八角〉」、「辣味〈辣椒素和辣椒〉」、「金屬味」、甚至是「順喉味」等味覺。
大家是否知道,位居五大味覺裡的「甜味」,對人類而言是「有營養」的訊號?因為腦是以葡萄糖為養分的器官〈攝取的糖分約有兩成會被腦使用〉,因此會本能地認為砂糖是「美味的東西」。相反地,貓等不直接以砂糖為必要養分的肉食性動物,因為對砂糖沒有需求,所以貓的甜味受體非常退化,據說幾乎感受不到甜味。
由此可知,味覺中被研究最多的當然是「甜味」,因此在世界上造就了很大的商業市場,愈是有能力研發出低成本、零熱量、甜味又很接近砂糖的商品的人,愈能輕易獲得巨大財富。今日在零熱量的甜味劑市場裡,隨時都有龐大熱錢在蠢動,而在這個世界裡最能快速掌握霸權的就是人工甜味劑。
人工甜味劑會引發糖尿病?專家這樣說!
立體構造的受體 有何超複雜的架構?
感受甜味的機制完全由甜味受體和完全嵌入受體的化合物立體結構而定,如上圖所示,受體與化合物都擁有立體的突出端,一旦該處完全吻合,就能讓人感受到甜味。
只要遵守這項基本原則,將甜味受體中立體結構外的部分,嵌入其他味覺的受體裡,就能製造出金屬味與苦味等其他不同的味覺來。不過在除了甜味外都算失敗,只想得到如砂糖般甜味的分子設計裡,需要縝密的計算才能辦到,一般人想要攻略這一點恐怕很難,除非是這個領域的化學家,擁有相當程度的實力,同時有辦法掌握立體結構才行。
人工甜味劑會引發糖尿病?專家這樣說!
誰都能輕易得手!用人工甜味劑來玩玩看
人工甜味劑各有不同的獨特甜味,是食品添加物裡很容易取得的東西,只要去超市就能買到阿斯巴甜等甜味劑,網站上甚至能買到甜味是砂糖六百倍的甜味劑,接下來就來說明這些甜味劑。
環己基氨基磺酸鈉
又名甜精,原本因為有可能致癌而被禁用,是擁有不名譽過去的人工甜味劑,雖然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致癌說法根本不可信,但畢竟被汙名化了,已經無法翻身,所以也不容易得手,但要合成並不難,做為教材使用,倒是很有趣。
醋磺內酯鉀
「某可樂NEX」好喝的理由就來自這個物質,在為數眾多的人工甜味劑裡,算是比較新的臉孔,甜味近似甜精,但分量比甜精少,因此趁機篡奪天然甜味又零熱量的甜精寶座,上美國網站就能買到,不但稀釋了十倍,價格也比較便宜。
甜菊
蛋糕專賣店和網站上都能買得到,甜味非常強,而且據說很獨特,甚至超越了砂糖。除了能用來製造零熱量的商品外,也有許多其他用途,尤其和果汁的適性非常好,只要融入葡萄柚汁裡,就能享受絕品美味〈※〉。
※…甜菊很容易在院子裡栽種,一到早春就會有人販賣幼苗。葉片本身具有強烈的甜味,加入花草茶裡會很好喝。
三氯蔗糖
上美國郵購網站就能買到,甜度為砂糖的600倍,要是不小心撒在屋子裡,屋內所有東西都會變甜,是甚具破壞力的甜味劑,但只要稀釋後使用,甜味最接近砂糖,而且零熱量,還很耐熱,被視為目前最強的甜味劑
人工甜味劑會引發糖尿病?
2014年時,《自然》期刊刊登了一篇:第二型糖尿病與人工甜味劑有關!的論文,網站上因此不斷出現「人工甜味劑果然對身體有害!」的文章,主張人工甜味劑會降低恢復血糖值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會引發糖尿病!
但其實論文內容是以動物為實驗對象,而且確認有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甜味劑,是目前早已不流行的糖精,至於目前成為主流的甜味劑〈三氯蔗糖和醋磺內酯鉀等〉則沒有被確認到不良影響,但斷章取義的文章已經流傳開來。即使是刊登在知名期刊上的論文,有時還是免不了在被扭曲事實的情況下廣為瘋傳。



更年期女性易罹心血管疾病、耳鳴...恐是這原因



【早安健康/郭錦龍(國軍桃園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更年期症候群
女性過了40歲以後,開始進入更年期,卵巢濾泡功能逐漸衰退,不再分泌女性荷爾蒙(包括雌激素estrogen及黃體素progesterone)。一開始月經不一定會立刻停止,但月經週期會變得不規律,可能過期不來或形成亂經,最後就停經了。由於卵巢不再分泌雌激素,身體開始出現許多不適症狀,包括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憂慮、易怒、失眠、性慾減退等,這些症狀合稱為「更年期症候群」
為了改善更年期症候群,臨床醫師會給予更年期女性荷爾蒙補充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或Menopause Hormone Therapy)」,包括單獨使用雌激素或合併使用黃體素
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後遺症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所屬之女性健康促進會(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研究約二萬七千位停經後女性發現(平均年紀63歲),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會導致許多嚴重後遺症,包括乳癌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及靜脈栓塞
有鑑於此,美國內分泌醫學會於2015年發表最新的更年期症候群治療指引。專家們一致認為只有針對小於60歲或停經後10年內的女性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才會利大於弊;反之,荷爾蒙療法後遺症風險過高,不建議使用。因此,臨床醫師必須依照個別風險考量及病人意願提供病患個別化的治療選擇,尤其如果病人本身是乳癌或心血管高風險族群,不建議荷爾蒙補充療法
荷爾蒙補充療法可能出現的後遺症經過數十年的大型研究已經廣為人知,包括乳癌、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及靜脈栓塞等,但一項鮮少被臨床醫師注意到的後遺症就是可能會傷害聽覺系統,造成聽力受損並引發耳鳴
英國案例
一位45歲的英國女性在切除子宮後,開始荷爾蒙補充療法(oestradiol,商品名Climaval)。然而,荷爾蒙治療不到兩天後,她的左耳出現耳鳴的情形,緊接著左耳聽力也開始惡化。她的醫師隨即停止荷爾蒙補充療法,並給予口服類固醇。三天後聽力恢復正常,耳鳴也不再出現。由於病患子宮摘除後,仍有補充雌激素的需要,6週後醫師建議重新補充荷爾蒙,為了避免耳鳴及聽損等後遺症,改服用另一種雌激素(conjugated estrogen,商品名Premarin)。結果服用後,再度出現耳鳴及聽力受損的情形[11]。
荷爾蒙補充療法導致耳鳴之機轉
荷爾蒙補充療法造成聽覺系統受損併引發耳鳴的機轉十分複雜。根據研究發現,雌激素及黃體素會改變體內組織電解質的平衡,破壞內耳淋巴液的恆定,內耳聽覺受器也受到破壞,導致聽神經受損、引發耳鳴。在豚鼠的研究發現雌激素和黃體素皆會造成耳蝸持續性的發炎反應,導致聽覺系統的損害。此外,雌激素對神經組織活化有負面的影響,干擾聽覺神經傳導,最終導致聽力受損及耳鳴。
慎用荷爾蒙補充療法
更年期會使女性出現許多不適的症狀,適度地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可以改善更年期症候群。然而,臨床醫師必須依照風險高低及病人意願提供病患個別化的治療選擇。對於更年期症候群不明顯的女性,醫師開立荷爾蒙給病患服用的臨床效益不大,還可能因此造成聽覺系統受損、引發耳鳴;對於更年期症候群不明顯、但飽受耳鳴之苦的女性,給予病患服用荷爾蒙可能導致耳鳴情形更加惡化,不可不慎!

身體缺鐵了嗎?看看口腔粘膜就知道!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缺鐵(Iron deficiency)是常見的營養不良,全球約有50%貧血案例與缺鐵有關,台灣男、女性缺鐵的發生率分別為2.1%及10.7%,而男、女性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發生率則分別為0.2%及2.1%。口角炎(Angular cheilitis)及萎缩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 AG)為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口腔表現,因此發表於《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最新文章分析缺鐵及缺鐵性貧血患者的口腔黏膜表現。
身體缺鐵了嗎?看看口腔粘膜就知道!
試驗中,50位缺鐵性貧血及14位缺鐵患者接受口腔治療,並紀錄相關臨床表徵。試驗結果顯示,高達85%患者受念珠菌(Candida)感染,並具多種口腔表現,例如:口角炎(63%)、AG(59%)、偽膜念珠菌病(44%)、紅斑珠菌病(41%)、中央菱形舌炎(5%)、慢性皮膚黏膜念珠菌病(5%)及乳頭狀增生念珠菌病(3%)。其他病症還包括蒼白的口腔黏膜(31%)、口腔灼燒(28%)及反覆口腔潰瘍(6%)。
64位患者血清中鐵離子及運鐵蛋白含量皆偏低,94%患者運鐵蛋白飽和度小於16%,但仍有19位患者血紅素正常,而14位無貧血現象。研究人員認為口腔粘膜表現改變為缺鐵的指標,而鐵劑配合抗真菌治療可有效改善口腔症狀。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網頁